科石观点

数据在哪?HR数据分析前提要素之来源

HR数据分析有三个的重要前提,我们叫三要素,分别是来源、技术和应用。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数据来源、分析技术,以及应用的步骤。
 
今天来看第一个关键要素,关于来源。
 
我的一个外资汽车品牌的客户,一个中高端的牌子,年初的时候找到我,说杨老师,我们今年整体发展策略就是数据化,从经营到管理都是,HR部门也要求要建立数据体系,并且要建立与业务之间的关联分析,希望我来帮助他们。
 
我就问他,目前有哪些数据?
 
他告诉我说,在去年的时候,公司HR上了大概四、五款信息化工具,包括招聘的、测评的、薪资的、人力配置的等等,所以数据基本上都有。然后我问他,那么前年呢?他说,前年应该有,但是数据本身估计不全,因为HR部门这两年不少离职的以及新的人进来,所以数据不全面。
 
我告诉他,只有一年数据这种情况,有难度。我们在上一课就提到数据应该是连续的。数据只有是连续的,才是有生命的。只有连续数据,才能分析趋势、规律和相关性。才能建立基准,排除异常。
 
所以我就跟他讲,这就像家里冰箱里没有东西,厨子再厉害,也做不出什么东西出来。
 
我们今天讲的数据来源,关键点有以下几方面,第一是要有数据,第二是有准确数据,第三是有连续数据,第四是有专人负责这部分功能。
 
来源问题不容小觑。很多时候,我们计划三个月的时间周期来做HR数据分析工作,很有可能前2/3的时间都在收集和确认这些数据。特别是集团公司,自下而上收集数据,没那么容易。数据需要沉淀、精准,至少三年,最好5年。如果是数据积累确实有限,可以考虑季度,但是季度往往还是有局限性的。
 
专人负责不是指专职人员,有可能是兼职,但最好是有专人来负责,或者是内部成立项目组,组成一个3-4人的一个小团队,当成一个项目来做。
 
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,应该收集哪些数据,如何安排分析的优先顺序?
 
这件事情是一个开端,所以非常重要,我有几个观点

第一是跳出HR视角,从企业角度看待数据来源,我们眼里的数据不应该只有HR六大模块的数据,而是整个企业的数据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够在未来进一步站在经营角度开展HR的工作和数据分析。
 
对于整体企业的数据,我经常组织讨论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按部门分,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数据。这一点原则上也没问题,但容易把工作做的太细或太重。实际上一个企业的数据结构有这样几种表达方法,第一种就是前中后道,前道就是业务部门的经营数据,市场、销售、毛利、利润等。中道就是研发生产物流这部分,当中产生的相关数据,如产量、质量、成本等。后道指的是人财物事这些部门,产生的管理数据,包括HR管理中的人才相关的数据。
 
第二种表达方法也很经典,就是利用平衡计分卡工具,从财务、客户、内部运营、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理解。平衡计分卡平衡了企业财务和非财务、外部和内部、经营和管理、结果和过程、长期和短期,所以够全面,越往前端,越体现结果,越往后端,越体现过程。
 
还有一种,叫做业务、组织和人才三个层面。这一种我先不多说。
 
这是一个数据结构的理解,经营是y的话,管理就是x,那么越往前道,越是y,越往后道呢,越是x。
 
了解了数据结构之后,分析什么不分析什么,这件事情很重要。重要性这部分,应该由外而内思考经营层或业务部门关注什么、痛点是什么,那么就是重要的。这部分需要做访谈和调研,走访部门。完成调研后,就可以找出关键分析的主题。
 
重要性越强,并且数据充足性越强的主题,就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,以此类推。
 
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敏捷和轻量化,反对耗时耗力把项目做的很重,并且在HR数据分析这件事情上,需要的是一个持续过程,逐步优化,而不是一个时点。我很少见到上来就可以做的很完善的。我的一个北京的合作企业,第一年只分析五个关键指标,第二年计划分析十个,第三年二十个,可能有些人觉得慢,但如果想把指标分析好,运用我们提到的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,分析出价值,辅助管理决策,其实是不容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