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石观点

从协同金字塔模式来看如何打造高效协同的组织

伴随组织不断发展,工作的流程与复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加,这就意味着会涉及更多的跨团队或跨组织沟通,如何实现高效的协同,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考验。
作为组织中的管理者,乃至组织中的普通一员,我们不光要追求局部的最优解即个人的高绩效或是团队的高绩效,而是整体的最优解即组织的高效运作,要实现这一目标,就需要组织 “软硬件”的通力配合。
 
 
经过一系列研发与大量实操论证后,科石咨询推出协同金字塔模型,从两大角度(机制与能力),四大层面(目标、流程、能力、意识)来实现高效的组织协同。
 
 
 
目标:目标设计清晰并且组织内部对于目标一致认可,愿意为组织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。
流程:组织内部的流程设计与职责分工能够真正支持到组织协同。
能力:全员具备一定的沟通协作能力,至少需要具备正向、高效的沟通对话与倾听的能力。
意识:内部拥有协同意识,能够跳脱出局部思维的限制,愿意主动为组织协同做出自己的努力。

接下来,我们就这四大层面稍作展开,分享关于组织协同的一些观点与实操经验。
 
“是否能够长期坚守”——组织协同的基本假设
 
首先我们要谈谈组织协同的基本假设,或者说领导者的价值取向——我们如何看待为组织协同付出的努力,我们是否真正认同组织协同的价值并愿意为其长期坚守。
 
协同的长期价值显而易见,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说,组织内部的领导者是否愿意在短期内暂时放弃“局部的最优解”,做出一定的牺牲去实现“整体的最优解”,同时组织是否会对此类行为进行正向的激励与反馈。就好比我们的激励政策设计,我们是鼓励团队负责人单纯的完成团队指标即可,还是鼓励团队负责人既完成了团队的指标,又进行了员工的辅导带教。如果组织内部的激励政策是遵循此类理念设计的,这就说明我们的基本假设中已经有了组织协同的概念。
 
“吸烟室内的谈话”——对于共同目标的内心认可
 
目标的设计与宣贯是组织每一年度的头等大事,但科石在大量的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,我们称之为“会议室内的宣言”与“吸烟室内的谈话”。“会议室内的宣言”或来自于高层的压力或强制分配,或为部门利益,或为资源倾斜,大家在会议室内纷纷表示对目标信心满满,但到了“吸烟室内的谈话”就彻底成为了另一幅景象。
 
倘若从源头上对于目标的共识就不一致,组织协同又从何谈起呢?我们的建议是,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环境下,要对目标的设定以及全员的共识给予充分的重视,比如在年初制定目标时就采用研讨共创的形式,让内部感受到目标并非强制分配,后续定期(比如2-3个月专门抽取0.5-1天)进行目标复盘与修订,保证目标的牵引效率以及集体的认知同步。
 
“能不能”和“让不让”——流程设计与职责分工要能够支持协同
 
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总是离不开分工与协作,常见的无外乎是直线职能组织形态或流程型组织形态,各个组织单元在事项划分的基础上,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,在组织单元之间进行指令、信息、工作的传递。
 
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场景。某公司需要在2022年完成某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,前期各方已将各项细节谈妥,只待走完后续流程,可偏偏是这后续流程又要花费上不少时间(这一点在大型企业内尤为常见)。因为按照传统的职责分工与流程设计,这项任务必然是走“U”字型的汇报流程,比如从采购部门层层向上批报,采购通过后,继续由法务部门层层向上批报。
 
这时我们传统的流程设计与职责分工反而是在拉低组织协同的效率,针对此类情况,科石建议将传统的“U“型流程横向拉通,直接设立专项项目组,在重要项目实施时,直接由专项项目组进行快速决策,从制度层面实现高效协同。
 
“会说更要会听”——具备沟通协作的基础能力
 
目前业界关于沟通与协作的理论与方法十分繁多,在这里笔者就不过多赘述,简要地分享有科石内部关于沟通协作的三步法。
 
第一步是情绪/状态的控制。这一点是沟通与协作的基础,需要反复的、刻意的练习,一旦我们抱有某种情绪或是臆测进入沟通,那么沟通中的任何一个小点就可能引爆我们的情绪(比如同事指出了你工作中的一个失误).
 
第二步是深度聆听与换位思考。在我们的沟通中,不光是要给予对方回应,更要仔细地聆听——聆听对方话语中的表层信息,聆听对方沟通时的情绪,聆听对方真实的意图,只有深入的聆听并思考双方的立场、动机、需求,才能推动高效协作。
 
第三步则是求同存异,统一战线。以合作而非对立的姿态将双方拉入同一阵营,并树立共同的目标。比如双方就某项目的开展方式存在分歧:
- 我们可以这样说“你看,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这样,那么我的方案是这样考虑的,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,我们看看能不能创造出更优的解决方法“,这种对话方式抱有的就是协作的立场。
- 而如果说“我觉得你的方法有问题,来看看我的“那么这样的对话方式就会将双方放在对抗的立场上。
 
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——形成根植内心的协同意识
 
在这一层面上,我们就要回到基本假设,组织是否真正地支持协同,并重视协同的宣贯与激励。比如在我们的企业文化、部门文化内,是否倡导协同?是否具备有关协同的正面行为描述?意识或者是心智模式的改变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组织内部不断的正面引导、激励。
 
正如弗列特所言——最优秀的领导者不要求别人为他服务,而是为共同目标服务。组织协同需要每一位管理者,每一位成员做出改变,当协同的价值渐渐呈现时,协同意识必然会在每个人心中生根。
 
更多内容,请关注科石咨询及团队协同与融合系列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