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冰:1-50亿互联网电商企业的成长之痛
管理不可复制,因为管理的本质是实践。没有最好的方法,只有最适合的方法。
所谓适合的方法,是遵循规律,洞悉规律之后的解题方法,是对底层逻辑融会贯通之后的解题方法。
拿国内互联网电商企业来讲,2亿、5亿、10亿、20亿、50亿节点上,组织是什么样的?人才怎么管理?企业文化什么时候开始做?激励机制在每个阶段有何特点?这里面规律性太强,底层逻辑也简单明了。今天,让我们从组织和人才管理的角度,来看一看这个规律。
1-2亿企业
做到1-2亿规模,大的业务逻辑已被市场认可,在业务侧的打法趋于成熟,并希望快速复制。这个阶段以扩大规模为主,盈利为辅。
这个阶段,组织开始专业化分工,中台部门开始出现,但往往仍由销售运营团队来驱动产品开发与上新。
管理角度,开始建立专业、敏捷、简单的管理规则,复杂体系无法落地,草莽招数加上一定的专业方法往往才能见到效果。
2-5亿企业
这个时候,业务打法已基本穷尽。
中台能力是一大挑战。其中,主要是产品和供应链。
后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强大的招聘能力和简单明了的激励机制。
人力资源总监基本干不久,原因是企业管理既要简洁明了,又要有一定专业规则,其平衡很难把握。
CEO对管理敏感度高,开始敬畏并主动学习的话,一切还好。
CEO对管理敏感度低,甚至毫无兴趣,甚至抵触管理的话,管理水平就很难突破。CEO“杀”HR往往会“杀”的很快,半年敢换好几任HRD,大家都很痛苦。照此下去,管理,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短板,会让企业最多走到7-8亿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无数互联网企业走过或正在走的路。
只靠几个强个体,完全靠这几个人的个人能力,而无法形成组织能力的话,必然是走不远的。
组织没有规则,于是高管就有了风格。
这个阶段,不追求规则全面、彻底,追求抓关键,系统思考,点状出击,轻便有效。
5-10亿企业
业务侧开始强调全域布局,线下、分销、跨境等。
中台开始更加完整,包括品牌运营(轻量化)、产品企划、供应链效率等。
产品企业开始由产品中心引领,开始真正重视消费者洞察能力,开始重视商品管理。
而这个时候,最大的考验是组织间的协同效率。柔性、临时项目组是一个好的方式,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和文化,避免开始时喊几句,后面不了了知。对于重点项目,不需要多,基于战略目标来立项,CEO要亲自抓,直至成功。
在这个阶段,CEO很快就会发现,接近一半的管理层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。
我们不可能用过去的能力,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。
于是管理层的流动率开始到达峰值,公司主动淘汰是自然而合理的,不然永远无法突破10亿大关。
管理层主动拥抱变化,反思自我,寻求变革的人数往往是少数。
相较于2-5亿阶段,业务规模已经翻了一倍或好几倍。
我常常问一些企业的管理层,你们觉得你们的能力翻了一倍了吗?
这个时候,人力资源团队引入强个体的能力至关重要,不仅要看能力,还要注意动机和价值观。
但不论如何,引入好的中高管,打造一支高效的中高管团队,还是有一点凭运气的。
一个CEO问我,说杨老师,顺利、快速突破十个亿的电商公司,有什么共同特点吗?
我说,很简单,老板身边有一支强有力,有凝聚力的真高管团队。
10-20亿企业
10亿是一个大的卡点。10亿以后的增速开始放缓,想要获得突破性的增长,比过去艰难不少。
不仅是竞争加剧,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减弱,过去的超能力,本质上是“抄能力”。但现在,大牌抄不了,小公司又没必要去抄,别人还等着抄你呢。
一些企业开始理解和接受资本,谋求更大发展势能。
中高层能力进入瓶颈(除非在前期突破了这一瓶颈,但只有少数企业做到)。
这个时候,中台变强。开始比拼精细化运营能力,从卖货思维,真正转向品牌运营思维,积极获取站外流量,关注产品创新、产品质量和供应链持续降本。
中高管中,过去的核心人物中,可能会有因为跟不上节奏或无法适应新的管理风格而离开的。当然,也会有因犯重大错误而离开的。
中高管中,出现了若干优秀的强个体,但是其协同性仍然是一大问题。
为了促进协同,柔性、敏捷的项目组是一大法宝,可以解决协同问题,倒逼大局观,让大家知道专业分工、专业能力是服务业务、服务战役的。
这个时候,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进一步加大。这里面讲到的专业性,不仅仅是专业本身,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业务结合,做业务认可、支持业务、驱动业务的人力资源体系和财经体系。人力资源常犯的错误是专业过度。因为专业,所以专业。说话、做事容易让人听不懂、看不懂。专业只是能力,配称战略、驱动业务、产生效果,才是价值。这个时候可能要关注组织结构的集约化,通过大部制和减少岗位设置,避免早早感染大公司病。要关注干部管理,要保持激励机制的灵活性,因为公司上了规模后,薪酬激励特别容易出现僵化和过度完美主义。
如果一个人力资源总监,从5个亿坚持干到10个亿,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,砥砺前行,值得敬佩。干到20个亿还被老板和管理层认可的,一定要珍惜TA,到哪都是宝。
20-50亿企业
这是在某些时间段把握了重要趋势、吃到了大的趋势红利的企业。
优势在趋势面前,根本不值一提。
做到全域覆盖,品牌已经初步成熟,产品矩阵初具规模。
多数企业开始主动拥抱资本,以取得更大的发展助力。
开始有了明显的战略控制点(护城河)。注意,这个阶段,往往才建立真正的战略控制点。什么是战略控制点?不是优势,而是竞争优势,在竞争中可以确保自己立于不败的那个东西,所以也叫“护城河”。可能是长期积累的品牌力,可能是某个品类已基本占领了用户心智,可能是独特的供应链,可能是渠道优势等。
这些优势,往往集中于中台能力。所以你看,重视中台,发展中台始终是没错的。最后的竞争力,往往集中在中台。
竞争激励的行业或品类,需要保持市场敏锐和持续创新,保持鲜活的品牌面貌,时刻注意细分领域创新者和低端颠覆者。
优秀企业在这个阶段,更加刻意的注重效率管理,包括业务侧的流量效率、渠道管理效率,中台的周转、成本效率,后台关注的人效、资金效率等。不仅关注,而且考核。加大激励,对抗熵增。
管理体系专业化程度开始提高,组织能力变强,一定程度上对中高管的依赖程度降低。
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开始全面化、系统化,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变革和调整后,开始走向类三支柱模式。人力资源业务伙伴(HRBP)的能力将会是一大短板,很多HRBP根本称不上是业务伙伴,顶多是业务伙计,需要加速、刻意的调整、提升。
财经管理非常依靠一位懂业务的、有经营思维的、有战略高度的、前瞻性的CFO坐镇。当然,10-20亿阶段就解决这个问题最好。
仍然有管理包袱,历史遗留问题,始终不能改变的问题,非常考验企业创始人和一把手的心力、脑力和体力。
这个阶段,创始人主动或被动的开始领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。比提升认知更重要的,是持续修心,培养大格局和大视野,磨砺企业家精神。当然,也可能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。
这次暂时先讲到这个阶段。
互联网电商企业,敢想敢干,九死一生到1-2亿。疯狂学习,提升认知到5亿。杀人如麻、爱才如命到10亿。挥金如土,修补组织到20亿。自我攻击,持续创新到50亿。
就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所说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此第一境也。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此第二境也。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此三境也。
最后我想说,不论如何,新手重打仗,老手看组织。
战略可以复制,产品可以抄袭,唯有组织力,日积月累,不可替代。
你家鸡蛋卖的好,蛋不是最核心的,鸡也不是,持续打造养好鸡,下好蛋的环境和机制才是。
一位创始人跟我说,杨老师,赚钱多容易啊,管理才难,管人更难。我认为他看到了重点。